孩子进行言语康复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但同时由于对孩子关心以及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等原因,对于孩子的干预、教学大家也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本次,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在孩子言语康复期间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过度纠正发音
在日常带孩子练习或教导孩子时,当孩子说错一个音,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地打断孩子并纠正,然后反复让孩子跟读,直到说对为止。
这样确实可以纠正孩子的发音,但也会让孩子觉得说话是一件充满压力、总是被否定的事情,导致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拒绝开口,从而打击孩子的表达意愿。对此,建议大家可以用清晰、稍慢的语速,在相关情境中多为孩子示范正确的发音,以此来潜移默化地纠正孩子的发音。
误区二:剥夺孩子沟通的机会
大家在生活中如果过度“照顾”孩子就会减少孩子沟通的机会,比如孩子还没开口,只是用手指了一下水杯,大家马上就把水递过去了,又或是孩子发出一个模糊的音,大家就立刻猜出孩子的意图并满足孩子,从而使孩子没有了主动说话的动机。
对此,建议大家可以反其道而行,在生活中多为孩子制造一些小的“障碍”、“困难”等,从而增加孩子表达的机会(同时也是大家教导孩子表达的教学机会),如孩子指物时大家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温和地问:“你是想要XX吗?”等待回应,即便是一个音大家都可以给予孩子鼓励与肯定,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又或是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孩子看得到却拿不到的地方,让孩子想要玩玩具时需要向大家求助,在孩子想要吃食物时可以向孩子展示两种不同的食物并问孩子想要哪个让孩子进行选择,在进行活动时突然暂停等待孩子表达继续,在画画时只给孩子画纸等待孩子要画笔等等。
误区三:忽视非言语沟通和游戏的重要性
在孩子进行言语康复期间,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说出来”,忽略了眼神、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沟通方式,也有家长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
其实不然,非言语沟通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而游戏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情境。对此,建议大家在生活中要重视并解读孩子的非言语信号,比如孩子看向苹果时,大家可以说:“你是想吃苹果吗?”,或是孩子指着饼干时,大家可以说:“哦,你想吃饼干”等。
而对于孩子的干预训练与教学,也建议大家尽量根据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将训练或教学融入到互动游戏中,从而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误区四:追求“量”而忽略“质”和“理解”
对于孩子的语言教学,有的家长会过分追求孩子会说多少个词,能说多长的句子,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这会导致孩子机械模仿,语言与情境脱节,从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运用。
对此,建议大家可以多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导孩子,比如在在吃饭时教“碗、勺、吃”,在洗澡时教“水、泡泡、湿”等,让语言和具体事物、动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续再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情境中帮助孩子进行巩固与泛化。
误区五:干预方法不统一
有些家庭的父母、祖辈之间会对如何教孩子语言存在分歧,有人严厉纠正,有人过度代劳,导致孩子无所适从,而这样混乱的互动模式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学习环境。
对此,建议大家可以先带着家庭成员一起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了解原理和方法,增加大家的认同感,后续还可以与全家人定期沟通,统一康复理念与基本方法。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孩子言语康复期间容易陷入的干预误区”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带孩子进行言语康复的过程中避免这些误区。
扫码关注阳光鹿童公众号
扫码下载小鹿在家App
北京市昌平区阳光鹿童康复中心作为5A级社会组织,专注儿童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儿童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学习认知障碍领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康复体系。
电话:400 088 7995 /010-80787950 / 18911886927
给我们写信: kids@deerkids.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名流花园综合商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