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时,家长都会担心孩子是否会一直口吃,因此会立即纠正孩子,但这样却有可能对孩子后续的语言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次,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应对方法与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在大家发现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时,大家首先要做的是分辨孩子是“真”口吃还是“假口吃”。因为很多2-5岁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口吃,比如孩子的语言跟不上思维就可能会导致孩子说话结巴。
对此,大家可以情况选择带孩子就医进行检查、评估,或是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看看孩子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1、在孩子说话时,可以明显感到孩子很努力的想要说话,但却说不出来,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身体肌肉非常紧张的表现;
2、嘴巴张着,有气流或声带振动,但发不出声音,感觉被"卡住"了;
3、孩子在说话困难时会伴有一些动作或行为,如面部肌肉紧张、皱鼻、攥拳、晃手、手指不自主活动、呼吸异常等;
4、在孩子日常说话时常出现口吃的情况,并且这一情况/现象持续5个月以上;
如果孩子存在以上的表现,那么建议大家要带孩子就医,并由专业人士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带孩子进行专业、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言语干预,从而帮助孩子改善口吃。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假口吃”呢?常见的情况有上述所说的语言跟不上思维,也就是在孩子想要说一个事时(表达需求、要求、看法等),脑袋中一时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从而导致孩子在不自觉的情况下重复很多次已经说过的词,但这一情况会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逐渐消失。
还有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口吃”的说话方式很有趣,因此会进行模仿,又或是因为家长日常矫枉过正,孩子说话时一说错或发错音家长就会指出来纠正孩子,从而给予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孩子说话时就会紧张,一紧张就容易结巴。
因此,对于孩子的“假口吃”,建议大家在生活中与孩子互动、交流时可以放慢说话节奏,在孩子说话时耐心倾听,如果孩子说话急,大家可以通过安抚让孩子慢下来(如:“不急,妈妈在听”等),可以多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读故事、唱儿歌等游戏活动,但过程中不要过度纠正孩子,多给予孩子鼓励与肯定(肯定具体行为)。
扫码关注阳光鹿童公众号
扫码下载小鹿在家App
北京市昌平区阳光鹿童康复中心作为5A级社会组织,专注儿童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儿童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学习认知障碍领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康复体系。
电话:400 088 7995 /010-80787950 / 18911886927
给我们写信: kids@deerkids.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名流花园综合商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