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孩子构音障碍的原因有多种,类型也有不同。本次,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几个不同类型的构音障碍与相应的常见表现,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进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如怀疑孩子存在构音障碍,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并根据专业人士的意见尽早带孩子进行言语康复,逐步帮助孩子改善。
1、功能性构音障碍
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类构音障碍,主要是对特定语音的感知或产生存在错误模式。
常见表现为:
省略:即在说话时会省略单词中的某个音,如将“西瓜”说成“西啊”等。
置换:即说话时会用一个音替代另一个音,具体可参考以下表现。
舌前化:会用舌前音替代舌后音,如将“哥哥”说成“的的”(将 /k, g/ 替换为 /t, d/);
舌后化:会用舌后音替代舌前音(较少见),如将“兔子”说成“裤子”(将/t/ 替换为 /k/);
塞音化:会用塞音替代擦音或塞擦音,如将“西瓜”说成“西多”(将 /g/ 替换为 /d/);
擦音化:会用擦音替代塞音或塞擦音(较少见),如将“泡泡”说成“笑笑”(将/p/ 替换为 /x/);
浊音化/清音化:会将清辅音发成浊辅音,如把“泡泡”说成“抱抱”(将 /p/ 替换为 /b/)或是将浊辅音发成清辅音,如把“大白兔”说成“大拍兔”( 将 /b/ 替换为 /p/);
去鼻音化:会将鼻音发成非鼻音,如把“妈妈”说成“巴巴”(将 /m/ 替换为 /b/);
添加:即说话时会在单词中添加多余的音,如比如将“饼干”说成“槟饼干”等。
存在这类构音障碍的孩子,普遍在语言理解、表达、认知能力方面发展正常,并且口腔结构和非言语运动(如咀嚼、吹气等)也较为正常,异常的语言表现相对固定、一致,后续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部分异常的语言表现可能会自行改善,但许多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言语干预改善。
2、器质性构音障碍
主要是由于发音器官结构异常引起,如舌系带过短、牙齿/颌骨异常、唇腭裂及相关序列征等。
常见表现为:
代偿性构音错误:语言发展过程中为克服结构限制而发展出的异常发音方式,具体可参考以下表现。
声门塞音: 用喉咙猛烈关闭再打开来代替口腔塞音,如孩子在说“爸爸”时听起来像“啊-爸”,并且中间有喉部爆破;
咽擦音/咽塞音:用舌根后缩抵住咽壁发音;
鼻擦音:用气流通过鼻腔产生的摩擦音代替口腔擦音;
特定音素缺失或歪曲:由于受结构限制的音发不出或发不准,如受舌系带短影响、牙齿问题影响等。
共鸣异常: 除鼻音过重外,还有可能因口腔结构异常导致口腔共鸣异常。
鼻音过重或鼻漏气:是腭咽闭合不全的标志性表现,在说话时气体过多从鼻腔漏出,从而导致:
所有非鼻音(如/p, b, t, d, k, g, s, sh, ch, zh/等)听起来像鼻音或带有“鼻漏气声”;
音量弱,发音不清;
可能伴随面部扭曲(代偿性动作);
3、运动性构音障碍
由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发音器官运动控制障碍引起的构音障碍。
常见表现为:
整体言语清晰度较差。
呼吸支持不足,导致语短、音量弱。
发声异常(嘶哑、气息声、紧张、音调单一或波动)。
共鸣异常(鼻音过重或不足)。
构音不清(辅音、元音歪曲、置换、省略)。
韵律异常(语速过快/过慢/不规则、重音异常)。
常伴随吞咽困难、流涎。
4、发育性言语失用症
主要是大脑难以计划、排序和协调发音器官进行精确、快速、有目的的运动来产生语音,并非是单纯构音问题。
常见表现为:
不一致的发音错误:同一单词在不同时间说错的方式不同(与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固定错误模式截然不同)。
摸索/尝试发音:尝试找到正确发音位置时可见唇、舌摸索动作。
位置性错误:对于单词开头或复杂的音(尤其辅音连缀)发音较难,错误更多。
韵律异常:语速慢、节奏差、音节或单词间会出现不适当的停顿或延长、重音错误。
元音错误:元音发音不准或歪曲。
模仿比自发说好:模仿别人说话可能比主动说话更清晰些。
言语清晰度波动大:说熟悉词时较为清楚,说新词或不常用的词时较为模糊。
非言语口腔运动可能受损:如模仿舌运动困难。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不同类型的构音障碍与相应的常见表现”的分享,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进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阳光鹿童公众号
扫码下载小鹿在家App
北京市昌平区阳光鹿童康复中心作为5A级社会组织,专注儿童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儿童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学习认知障碍领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康复体系。
电话:400 088 7995 /010-80787950 / 18911886927
给我们写信: kids@deerkids.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名流花园综合商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