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鹿童康复中心
导航
阳光鹿童康复中心
搜索
关闭导航

孤独症丨采用ABA对孩子进行康复干预的常见误区

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孤独症孩子康复干预中的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训练方法,而对孩子进行居家干预时,很多家长也会采用该方法。对此,为了保证孩子居家干预的效果,家长们在带孩子进行居家干预训练时,一定要避免陷入以下几个常见误区。

 

微信截图_20230213175558.png

 

1、强化问题行为

在对孩子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很多家长就会不自觉的给予孩子较多的关注。比如因家长们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出现哭闹的行为时,很多家长往往会因想阻止孩子哭闹而答应孩子的要求,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认为哭闹就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从而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微信截图_20230213175646.png

 

我们对孩子进行干预的重点在于孩子的正确行为,所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可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语言、手势等),也可以尝试通过其他的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错误使用强化物

很多家长常常会把强化物当成了吸引物,通过强化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行训练。这就造成区辨错误,导致孩子因为有强化物才配合训练,对强化物过分依赖,不利于后面撤除辅助。

 

微信截图_20230213175747.png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孩子强化物作为奖励,从而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的对或达成了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就会知道怎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

 

3、不辅助或不及时辅助

在孩子训练时,有些家长在对孩子下达指令后,见孩子不做反应或听而不闻,就会反复发指令,并且语气也会越来越严厉、音调变高,甚至谴责孩子。久而久之不仅会让孩子对指令、语言、社交信号不敏感,还会令孩子产生抗拒。所以,在孩子听到第一遍指令没有反应后,我们在下达第二遍指令后就要及时辅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微信截图_20230213175926.png

 

另外,有些家长会发现,同样的指令,孩子会听老师的却不听自己的,这有可能就是因辅助的不及时导致的。所以在孩子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要求孩子完成指令,当孩子不想做或不会做时,我们就要及时辅助孩子,并在孩子完成后及时进行奖励强化

 

4、泛化不足

很多时候,孩子在机构可以跟着老师完成的任务,在家跟着家长做却完成不了,或者是孩子已经学会的内容,在过了几天后却忘记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对孩子所学内容进行感化或泛化不足导致的。

 

微信截图_20230213175854.png

 

缺少泛化,孩子的适应能力就会有明显的局限性,不愿意或不会在生活中灵活使用。所以,除了要在新课业中要穿插大量的“熟练内容”作为泛化之外,在自然情境教学部分、游戏课,以及居家生活中都要对孩子所学内容进行大量泛化


最后,就是急于求成。有的家长会出现高估孩子能力的情况,布置的很多任务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导致孩子总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如果这时家长不对任务进行调整,依然坚持重复下达指令,期望孩子能够完成。其后果就是让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导致孩子出现不配合训练的情况。

扫码关注阳光鹿童公众号

扫码下载小鹿在家App

北京市昌平区阳光鹿童康复中心作为5A级社会组织,专注儿童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儿童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学习认知障碍领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康复体系。

电话:400 088 7995 /010-80787950 / 18911886927

给我们写信: kids@deerkids.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名流花园综合商务楼

北京阳光鹿童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备案号:京ICP备120236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