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在一岁之前,孩子就会进入到咿呀学语的阶段,但由于受到病症的影响,很多孤独症孩子进入到这个阶段都会相对较晚。对此,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改善呢?本次我们整理了一些方法与建议,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酌情参考。
在生活中,当听到孤独症孩子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家长可以去模仿孩子所发出的声音。例如,孩子发出“呀”的声音,这时家长就可以看着孩子模仿跟着说出“呀呀呀呀”。并且在后续关注孩子,记录下来孩子在什么场景或情境下会发出什么声音,之后再鼓励孩子在不同情境中有区分地使用声音与自己交流。
而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最好是让自己的视线与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蹲下或趴下),保证与孩子的眼神交流。而这样的交流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模仿与眼神交流就是对他/她发声的肯定与鼓励。
并且随着孩子的能力提升,家长们还可以从孩子的需求与兴趣入手,通过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提升孩子的认知,教导孩子如何表达。例如,孩子想要吃饼干,家长们就可以教孩子“饼干”、“吃饼干”、“我要饼干”……
同理,孩子渴了想要喝水,家长就可以教导孩子“水”、“喝水”、“我要喝水”。孩子饿了想要吃饭,家长们就可以教导孩子说“饿”、“我饿了”等等,而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对于教导孩子的内容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教导孩子。
随着家长们长期的教导,孩子普遍都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字或词,但有些孩子也会存在发音不清楚、音调掌握不到位的问题,例如把“饿”说成“ne”。对此,家长们要了解,我们训练孩子的重点也可以说是第一目的,是在于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家长不要执着于纠正孩子。
只要孩子说的内容家长可以听懂,那么家长们就要对孩子的口语表达给予肯定或奖励。之后再在后续的训练中慢慢纠正孩子的发音、音调问题。例如孩子对家长说“ne”(饿),这时家长可以回复“你饿啦”并将食物给到孩子。
一般情况下,孤独症孩子刚开始用语言表达时,普遍都是用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后随着家长的教导与引导,孩子的语言表达会慢慢拓展到用两三个字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再之后才能慢慢发展到短句,直至完整的句子。所以对于孩子语言的教导,家长们一定要耐下心来,循序渐进地教导孩子。
扫码关注阳光鹿童公众号
扫码下载小鹿在家App
北京市昌平区阳光鹿童康复中心作为5A级社会组织,专注儿童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儿童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学习认知障碍领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康复体系。
电话:400 088 7995 /010-80787950 / 18911886927
给我们写信: kids@deerkids.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名流花园综合商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