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致病原因
孤独症,也称孤独症,准确的说是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引起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20%的孤独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孤独症的病症。
另外,孤独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儿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2、脑器质性损害
如产伤、宫内窒息、中毒、感染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是孤独症产生的原因,这些先天性的损伤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3、免疫系统异常
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抵抗感染的功能下降;孤独症患着的身体免疫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同龄人,体质较差。
4、环境因素
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或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爱好。
5、家庭因素
可能因为父母对儿童教育方法不当或因父母个性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遗传,或二者兼有。
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较高,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逼倾向,或者性格较内向,对孩子冷淡又固执,家庭缺乏温暖。
家庭气氛紧张会让孩子备感冷落,据统计,目前,儿童患孤独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
据调查,孤独症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所以孤独症产生的原因与家庭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
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1、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言语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包括:①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②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也有部分患儿2-3岁前曾有表达性言语,但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结构、人称代词常用错,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也存在异常;④言语运用能力受损: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2、非言语交流障碍
该症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3、社会交往障碍
该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4、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该症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些患儿还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患儿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会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儿还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扑动或用脚尖走路等。
5、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另外,约3/4该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约1/3-1/4患儿合并癫痫。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
阳光鹿童儿童孤独症康复法特色与原理
阳光鹿童在儿童心理、认知及行为障碍康复方面与美国汤姆斯杰斐逊大学(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作业治疗研究所、北京大学认知与心理研究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国内外著名康复、健康管理、教育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特别针对儿童孤独症、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疾病或学习认知障碍的治疗拥有有效的康复方法。
扫码关注阳光鹿童公众号
扫码下载小鹿在家App
北京市昌平区阳光鹿童康复中心作为5A级社会组织,专注儿童康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儿童肢体运动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学习认知障碍领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康复体系。
电话:400 088 7995 /010-80787950 / 18911886927
给我们写信: kids@deerkids.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名流花园综合商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