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镉超标事件引人忧虑
近日,广东镉大米事件继续发酵,大米有毒重金属超标引人忧虑。一位中毒控制专家对此表示,我国目前尚没有针对全国范围的重金属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大人群研究。对于镉、铅等重金属在血液或尿中的含量大多只有中毒标准,并没有“无健康风险”限值。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显示,铅、镉、汞是我国当前主要的食品污染问题。其中某省产大米铅超标达17.9%,而对8个省(区、市)开展的大米镉监测也发现,有部分省份大米镉污染亟须关注,海蟹中镉超标问题也比较严重。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将重金属铅、镉的膳食暴露列入优先评估项目,但评估结果至今尚未公布。
重金属污染通过环境进入人体的情况如何呢?2009年~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研究员郑玉新组织开展了一项人体内有毒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溶剂等)本底水平的调查研究。该研究范围涵盖北京、四川、广东等8个省(区、市),采集了1.4万余人的血液和尿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我国人群血液中铅、镉、铬的含量分别为35.3微克/升、0.493微克/升和1.74微克/升,尿液中的含量分别为1.15微克/升、0.302微克/升和小于0.42微克/升。据介绍,我国人群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呈现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征。但该研究尚未涉及不同的重金属水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据专家介绍,重金属的毒理学研究在动物模型上已比较充分,但重金属含量水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少有成熟全面的研究报告。此外,由于控制成本和控制效果的原因,不同国家对重金属的控制策略各有看法。欠发达国家认为在安全范围之内的重金属暴露,不必采取过于积极的措施进行控制,但是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认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少人群尤其是儿童的有毒重金属暴露水平。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2010年取消了作为铅摄入下限的PTWI(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改为“建议成员国努力降低食物中铅的含量”,目的是鼓励各国采取更多措施,使进入人体的铅越少越好。
也有人怀疑镉大米源于耕地污染,认为我国耕地镉污染现状严峻。然而今年,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了北京律师向其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的请求。
有专家强调,重金属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不足,不能成为有关部门推诿环境治理责任的理由。对人群进行采样检测或健康影响评估,并不能解决问题。控制环境污染不能等到健康评估发现存在危害才开始。此次镉大米事件,不是处罚生产企业或农民就可以解决的,不应该让他们成为承担污染恶果的“替罪羊”。